在接受採訪前,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才剛結束一台手術,還有150台刀等著讓他換人工膝關節,手術預約已經排到6月下旬。
 
技術熟練到「敢為自己親友動手術」

高齡化時代來臨,關節老化磨損影響生活品質,因此人們對人工關節的接受度也愈來愈高。以美國為例,每年就有65萬人換膝關節、43萬人換髖關節。目前台灣每年全膝關節置換約2.5萬例、全髖關節1.5萬例。陳健煜每年約有1500例全髖及全膝關節手術,其中80%是膝關節,過去20幾年來已幫1萬5千人置換過人工膝關節。

「我當兵時在海軍陸戰隊中心受訓,投入外科時,心想當外科醫師應該沒當兵苦吧?沒想到住院醫師的訓練居然比陸戰隊還苦!」他回憶年輕時在長庚醫院受訓,常常早上6點多去醫院,隔天晚上7、8點才能回家,但學習的快樂讓他忘卻辛苦。

陳健煜認為,要成為一位成功的外科醫生,要不斷充實學習、累積經驗及檢討自己,天分和手感也很重要,手術過程一定要細膩乾淨,要如行雲流水。

陳健煜對臨床服務很有興趣,即使當郵政醫院院長20年,仍不放棄親自執刀,他強調,外科醫師一定要訓練到有「敢為自己親友動手術」的自信,「我爸爸的脊椎骨刺和我媽媽的大腿骨折都是我開的,」他坦言當時心理壓力非常大,「切除爸爸的脊椎骨刺,很恐怖啦!」20年過去,陳健煜的父親今年高齡91歲,脊椎毛病沒復發過。另外,他高中數學老師的人工膝關節、大學教授的脊椎手術,也都由他親自操刀。
 
健保醫材品質好,不一定要選自費人工關節

不同於其他醫生,陳健煜的門診是由跨科團隊一起看。護理師會先「檢傷分類」,若是退化性脊椎及膝髖關節方面的患者,才會由陳健煜看診,其他則依據疾病細分類轉往較符合患者需求的科別,如復健科、神經內外科或其他專業骨科醫師,從第一關就先將病人分流,讓陳健煜更有時間專心服務初診及轉介的患者。

陳健煜的手術同意書也很有「特色」,資訊非常透明。同意書除了註明併發症發生率、感染率等風險外,連所要使用的人工關節廠牌都明白告知。

他認為骨外科手術是否成功,取決於3個因素:第一是病人本身的條件,第二是醫師的技術,第三則是醫材的正確使用。健保給付的人工關節品質已相當不錯,不一定非要選擇自費產品,他認為,全面強調及推銷自費產品,其實對經濟弱勢的患者是非常殘忍的。

人工關節手術的患者以65~85歲的族群最多。很多人會擔心,年紀太大是否不宜開刀,陳健煜則認為年齡不是絕對的禁忌。

「術前評估很重要,」他解釋,年紀大未必不能開刀,但若有較嚴重的內科疾病,手術前就該慎重考量。他曾經成功地為30幾位90歲以上的患者置換膝關節。

手術完成後,還是得認真配合做復健,才能恢復到更好的功能。病房裡,一位4天前剛換完人工膝關節的患者正在做復健,且已經開始學習爬樓梯,再過一、兩天就準備要出院了;住院期間,復健師會親自到病房指導病人復健,如床邊運動、上下樓梯等,每間骨科病房更設置「被動式膝關節運動機器」,協助患者漸進式增加關節活動度,以求儘快復原。
 
厝邊醫生的叮嚀/哪些人不適合換人工關節?

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換人工關節,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表示,若病人有嚴重的心肺疾病、重度失智、嚴重骨質疏鬆、營養不良、免疫系統功能下降、糖尿病,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,感染率是一般患者的2~3倍,屬於高危險群,不適合開刀。建議採用藥物、關節腔注射、膝支架、使用輔具、肌力訓練及體重控制等方式改善關節疼痛。
 
台北郵政醫院院長陳健煜
專長│成年人關節退化及脊椎退化性病變、坐骨神經痛、人工關節重建術(膝關節、髖關節)、脊椎外科手術
學經歷│郵政醫院院長、骨科主治醫師,中華民國骨科、外科專科醫師,長庚醫院骨科、脊椎外科主治醫師,美國愛荷華大學脊椎中心醫師
更多完整內容請見康健199期《就醫指南─厝邊好醫院

立即諮詢 線上掛號